未来战争中,卫星战略地位将空前重要,“星链”等大型卫星星座更是重中之重。它们不仅是全球通信的基石,更可能成为信息战的决胜关键。
太空科技日新月异,各国军事强国已将反制大型卫星星座的作战能力纳入研究重点。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并被《南华早报》报道。
九十九颗卫星可在十二小时内有效逼近并干扰近一千四百颗星链卫星,此项技术突破预示着未来反卫星作战的新篇章。
近年来,低轨卫星数量的快速增长深刻改变了全球航天格局。SpaceX公司“星链”计划的大规模卫星发射,不仅重塑了全球互联网连接方式,更促使各国重新审视太空战略安全,引发广泛关注。
SpaceX公司启动的“星链”计划,目标是发射数以万计的低轨道卫星,从而建立覆盖全球的高速互联网网络。
截至2019年,SpaceX已成功发射超过6700颗卫星,未来数年内,这一数字还将大幅增长,最终可能达到4万颗。如此规模的卫星网络,深刻改变了全球通信方式,同时也对部分国家构成潜在安全风险。
星链系统规模持续扩张,其潜在威胁日益凸显。例如,在俄乌冲突中,星链卫星网络已成为信息战的关键基础设施,对战局走向产生了一定影响。
星链系统为参战方构建稳定的通信网络,即使面临电子干扰,也能确保通信畅通无阻,并支持无人机、无人战车等先进武器装备的远程控制。
更复杂的是,美国军方与SpaceX公司深度合作,共同研发的“星盾”(Starshield)军事卫星网络,现已投入使用,负责执行侦察、通信和预警等军事任务。
星舰卫星的投用,彻底改变了以往对高轨道卫星侦察和通信的依赖。
令人担忧的是,星链卫星技术持续升级,未来或将搭载更先进的军事装备,从而在现代战争中扮演“隐形杀手”的角色。
面对数量巨大的星链卫星,传统反卫星技术难以有效应对。用反卫星导弹摧毁它们虽然是直接手段,但其可行性却日益降低。
星链卫星生产成本低廉,每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费用仅需几百万美元;而一枚反卫星导弹的造价却高达数千万美元。因此,用昂贵的导弹去拦截廉价的卫星,即使成功也代价巨大,得不偿失。
传统反卫星技术,例如激光武器,受制于精度、成本和效能等因素,难以广泛应用。虽然激光武器具备摧毁卫星的能力,但其效用严重受限于天气和地理条件。
反卫星导弹主要针对高轨道大型卫星,对低轨道卫星,比如星链,其效力会显著降低。
所以,如何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有效应对星链这类大型卫星星座的挑战,成了当前技术攻关的焦点问题。
面对当前的复杂空间态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反卫星作战思路:利用卫星打击其他卫星。
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只需99颗卫星,便可在12小时内有效逼近近1400颗星链卫星,从而实施干扰或摧毁行动,这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反卫星作战模式。
这项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开创了新的反卫星作战模式,更关键的是,它证明了凭借现有技术和资源,就能突破传统反卫星武器的限制。
依托计算机仿真技术,南航科研团队攻克了多个技术瓶颈。例如,如何在精准控制干扰时机,保证卫星与目标卫星距离适中且避免相撞;如何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实现卫星持续供电,维持其作战能力;以及如何在极短时间内,由地面控制中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等。
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团队实现了卫星位置、轨道以及攻击方案的实时动态调整,有效降低了操作难度和误差,显著提升了技术应用水平。
战争期间,卫星具备根据战场态势实时调整行动的能力,显著提升作战效率,并有效降低人工操作的难度。
此反卫星作战方案创新之处在于其决策速度极快,能充分利用现有卫星资源,有效解决了传统反卫星技术在应对大规模卫星群时面临的挑战。
现在,借助精确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反卫星作战将可能不再局限于单一大型卫星,而是依靠小型卫星群协同作战。
依托小型卫星实现的“小卫星大作为”战略,有效降低了反卫星作战的成本,并显著提升了战时作战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南航此次采用“小卫星”对抗“大卫星”集群的策略,摒弃了单兵作战模式,转而寻求集群协同,这在反卫星作战领域确立了全新的思路。
这一设想标志着中国未来反卫星作战将超越传统武器,进入星际对抗的新阶段。
这项技术成熟后,不仅能有效对抗星链卫星,还能为未来应对其他卫星星座提供实用方案。
99颗卫星,而非更多,缘何如此?研究团队解释,这是经过反复模拟和精密计算后确定的最佳部署数量。如此规模的卫星集群协同作战,既能保证打击精准高效,又能避免资源的过度消耗。
99颗卫星协同工作,形成足够广阔的覆盖区域,可在短时间内有效逼近并干扰1400颗星链卫星。
全球卫星数量急剧增长,低轨卫星网络正迅速成为各国争夺的战略要地。 以欧洲的“伽利略”系统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为代表,各国都在积极拓展低轨卫星数量及应用功能,商业遥感卫星也加入了这一竞争。
未来,全球各国将面临巨型卫星网络带来的挑战,并可能遭遇由此引发的各类卫星系统信息战威胁。
这项中国反卫星技术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将有效提升应对未来潜在卫星群威胁的能力。
依托卫星集群协同作战,中国航天团队向全球航天军事领域提出了一种全新战略构想:卫星间的相互对抗或将主导未来太空战争。
全球太空竞争日益白热化,掌握太空反制技术的国家,将在未来战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中国在此领域的科研突破,无疑令美国航天安全部门感到忧虑。
